都2025年了,说说英国留学的门槛到底是什么!

2024-12-26

  最近遇到一个学生深深触动了我。这位学生的家庭在某二线城市,爸爸是建筑工程师,妈妈是小学老师,家庭年收入20万左右。为了让孩子海外深造,父母卖掉了唯一一套学区房,自己转而租房生活。孩子申请到了英国一所排名60-70的院校,但每次和我聊天,这孩子都充满了焦虑和压力。


  说实在的,我干这行这么多年,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了。有的人为了孩子留学,借钱、卖房、卖车。”


  你说这些家长不爱孩子吗?那肯定爱啊。但问题是,有的家长把留学当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,这就有点悬了。


  我给你们说个数,根据英国那边的一个统计机构(HESA)的最新数据,2023-24学年,英国大学本科一年的学费已经涨到25,000英镑了,比五年前多了32%。再加上在伦敦每个月1,500-2,000英镑的生活费,一年下来至少得准备40万人民币,这还算是往少了算了。


  更麻烦的是,有的孩子家里给不了太多生活费,只好边上学边打工。我前几天问了一个在伦敦读书的孩子:“你现在咋样?”他说:“樊叔,我都三个月没去学校的健身房了,每个周末都在餐馆刷盘子,连参加聚会的时间都没有。”


 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事儿:去年有个学生,北京985大学毕业,家里凑钱送他去伦敦政经(LSE)学金融,结果毕业后因为没实习过、社交圈也小,找不着金融方面的工作,最后只能去一个小公司做数据分析,工资还没达到英国的平均水平呢。


  首先,留学的本质是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,而这种机会需要付出高昂的"准入成本"。


  我手上有一份2024年英国前30名大学的统计数据。以商科为例,除了学费之外,光是申请阶段就要准备:雅思费用2200元、考3次保底6600元;中介费3-8万不等;签证费约1万;押金、公证等杂费1万左右。这还没算语言培训的投入。


  接着是抵达后的置装费、住宿押金、保险费等,保守估计也要5万起步。很多家长以为交完学费就万事大吉,结果孩子一到当地就傻眼了:原来光是租房押金就要2-3个月的量。


  我举个最近的例子:我有个学生Bruce(化名),伯明翰大学商科在读。她告诉我开学第一个月就花了8万多:租房押金2.5万,第一个月房租8000,床上用品家具3000,厨具餐具2000,生活用品5000,交通卡1000,电话卡1000,银行开户最低存款2万,还有几千块买冬天的衣服。按他的话说:"樊老师,我感觉自己在烧钱。"


  更糟的是,很多家庭高估了打工的收入。英国学生签证规定:学期中每周最多工作20小时。就算找到时薪12镑的工作(这在伦敦以外已经不错了),一个月也就能赚到960镑,约8500人民币。看起来不少?问题是:


  税后实际到手约7000很多工作时间不固定,实际工时可能更少找到稳定工作并非易事,特别是语言不够好的同学打工时间会严重挤占学习和社交时间


  这种担心在那些懂得多的家庭里很少见。为啥呢?因为他们心里清楚,在英国上学,花钱最多的地方可不是学费和生活费,而是交朋友和提升自己。


  我遇到过一个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,家里挺有钱,爸妈特别明智。他们给孩子一年60万的预算,让孩子自己安排怎么花。这孩子挺会过日子,钱都用在了刀刃上:他加入了商学院最好的两个社团,参加了好多重要的企业见面会,周末还坐火车去伦敦参加行业论坛,另外还报了两个能考证的课程。


  结果,他还没毕业就拿到了伦敦一家大投行的offer,工资一年50K英镑。关键是,他找工作的时候一点都不着急,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就通过参加活动认识了好几个行业里的前辈,给他介绍了不少好工作。


  你再看看那些一门心思打工的同学,别说交朋友了,有的人连课都上不好。我前两个月遇到过一个利兹大学学商科的学生,他本来在图书馆准备课程作业,结果餐厅打电话来说缺人,让他去顶班。结果,他错过了那次重要的课程作业,期末成绩都受到了影响。


 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:在国外,你的社交圈决定了你的发展上限。那些家里拿着老本举债留学的学生,往往陷入一个恶性循环:没钱社交→圈子窄→缺少机会→只能打工→更没时间社交


  最后找工作的时候,简历上除了专业成绩,几乎空白一片。社团经历没有,实习经历没有,甚至连个像样的兴趣爱好都没有。你让雇主怎么选她?所以我一直说:留学最危险的不是花钱,而是不懂怎么花钱。真正的留学规划,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资源配置方案。


  我有位客户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白领家庭,年收入大约35万。他们的孩子渴望去英国攻读本科,但家里的积蓄仅能满足两年的费用。那么,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呢?首先,这对父母用了一年的时间备考CFA,并成功转型到金融领域,使得家庭收入实现了翻倍。其次,他们未雨绸缪,提前三年就开始每月定投1万英镑,恰好遇到了去年英镑的贬值,这无形中为他们节省了约15%的留学成本。


  最重要的是,他们给孩子制定了详细的花销预算:学费和必要生活费占60%20%用于参加社团、企业参访等社交活动10%用于职业技能提升,比如编程课程、职业认证10%作为紧急备用金现在这个孩子在曼大读书,不仅不用打工,还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各种校园活动。上个月他告诉我,通过学校的校友项目认识了几个在高盛的师兄,暑期实习已经内推上了。


  所以,给想留学的家庭几个建议:


  1.留学所需的预算得足够支撑至少4年的时间,别想着靠打工或中途转学来节省开支。2.要是家庭的年收入连留学预算的一半都达不到,那最好还是先想办法提高家庭收入,或者考虑其他的进修方式。3.在制定留学经费计划时,别忘了预留一部分用于社交和个人成长的投入,这才是真正的“教育投资”所在。


  教育上的投入和金钱投资是两码事。金钱投资可以大胆尝试,就算失败了也能重新开始。但教育不同,要是因为资金紧张而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和重要的社交机会,这种损失是永远也补不回来的。


  所以,与其抱着“一定要成功”的心态勉强出国,不如先稳扎稳打地增强家庭的经济实力,等真的准备好了再出去留学。毕竟,留学的真正目的是拓宽视野、提升自我,而不是给自己和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。


展开查看全文

名师1对1课程规划